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开化 >> 最美开化 >> 内容

冲出盆地——写给衢州建市三十周年

时间:2015-5-17 10:43:57 点击:

  核心提示:公元1985年5月15日。  北纬28°14′-29°30′,东经118°01′-119°20′。  一个特殊的时空交叉点,定格在衢州。这一天,国务院批复衢州升格为地级市。  北纬30°是一条神秘的纬...


古城新区沐浴春风 戴建星 许军/摄)

  公元1985年5月15日。

  北纬28°14′-29°30′,东经118°01′-119°20′。

  一个特殊的时空交叉点,定格在衢州。这一天,国务院批复衢州升格为地级市。

  北纬30°是一条神秘的纬线,它的两侧集中了世界上一批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未解的文明之谜。这里既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海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又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还有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等等。

  北纬30°在古老的金衢盆地北部穿越,衢州位于它的西南侧。这里有神秘的常山“天坑”、数量庞大的衢江“节理石柱”、秀美的江郎山丹霞地貌,还有谜团重重的龙游石窟。

  漫长的历史演变,盆地带给这里的生民富饶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漫长的历史演变,盆地赋予衢州“五路总头,四省通衢”、“镇锁两浙,控鄱阳、制闽越、通宣歙”的传统区位优势。

  漫长的历史演变,盆地也让衢州在起起落落中渐渐走向边缘。

  冲出盆地!成了几代衢州人的愿望和冲动。

  三十年前,历史的沙盘重新演绎。从此,这个日子写进中国历史、衢州历史,也改写了生息在这片土地上200多万生民的个人档案,开启了三衢大地筚路蓝缕、燃灯前行、冲出盆地的新征程。

  衢州,今天三十而立。

  站在这个朝气逼人的特殊时间节点,有一种情感奔涌在胸口,有一股力量冲击着血脉。我们在奔跑中大声祝福,我们在回望中豪迈抒情,我们在憧憬中沉稳思考。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鸟儿已飞过。”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三十年宏大叙事,衢州人对于变革的期待、对于现实的善意、对于价值的坚守,全源于对这片神奇土地的热爱,源于对这座古老城市的信心,源于对冲出盆地梦想的追逐。三十年宏大叙事,是使命的书写,是光阴的歌颂,有的依然历历在目,成为不朽,有的则沉入时间之潭,难以打捞,但它们都曾深度契合着每一位衢州人的个体感受,并凝炼成为一座座精神雕像。

  站在一个新起点上,我们可以坦然讲述:衢州没有辜负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30年,守护生态,走出特色之路


  搭乘游轮,缓缓顺流而下,习习凉风拂面,两岸的绿树、鲜花、城墙、楼阁倒映水中,绿波微微荡漾,偶见小鱼跃出水面,宁静、惬意,此时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信安湖,就这样美得让人醉了。

  这是金衢盆地上的一道风景,也是近三十年来衢州人守护绿水青山、守护生态屏障,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放眼三衢大地,从自发到自觉到自信,坚守一份政治责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造就了“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般的生态美景,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向下游送去一江清水。

  翻开建市三十年大事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生态屏障等,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领导一任接一任,班子一届换一届,生态大旗始终高高飘扬在884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坚守是对结果的考量,也意味着过程的艰辛、牺牲和奉献。“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衢州三十年来从未停歇行进的脚步:

  从1988年颁布《衢州市烟尘控制区管理暂行办法》,到2013年出台《衢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衢州将治气列入政府中心工作,比“雾霾”、“PM2.5”概念的流行要早二十多年。

  从1985年衢州市开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污染管治,到本世纪初,以衢江区沈家小化工园区关停为起点,关停、整治、改造竹料腌塘和土法造纸企业、矿产品加工企业、建材行业整治,再到2013年,启动规模空前的“推进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三年行动计划。以系统思维和理念,关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保护生态,连出组合拳,重整衢州河山。

  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浙江省乌溪江环境保护若干规定》;2005年,市政府制定《衢州市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乌溪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决定》。以立法形式保护一处水源,这在浙江地方立法史上是第一次。“华东地区最好的I级地表水”,这不只是一个简单数字,而是一个生态的概念、法治的概念,彰显了衢州探索、实践“依法治理生态”的时代精神。

  2013年,衢州被列入全省“智慧环保”试点城市,一张“天网”、一块大屏、一支队伍、24小时监控,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污染源无处遁形。这是衢州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次历史性“转型升级”。

  闪闪发光的“大禹鼎”是对衢州的褒奖,也凝聚着衢州人民的牺牲与奉献、责任与坚守。历史不会忽略这串铿锵有力的脚步——

  2003年,提出生态市建设目标;2007年,成功实现全市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2006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8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9年,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1年,荣膺省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1年,被授予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

  衢州本域和出境水的质量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71.5%,超出全国平均数3倍以上。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轻轻叹了声:唉!”当年泰戈尔写给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这首小诗,今天可以在衢州找到对应的意境。

如梦似幻的九龙湖景区 衢州市委外宣办供图)

  有人问:生态值多少钱?无人能答,但一定很值钱。

  从一个农业大市走向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化城市,面对处于经济欠发达、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产业比重偏高的市情,面对滚滚向前的产业发展和调整的洪流,面对重大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的深刻变化,面对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的蓬勃兴起,衢州因为积蓄了生态后发优势,终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生态因子注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希望犹如喷薄的朝阳,呼之欲出。

  坚守不是被动的保守,治理不是简单的关停,而是要探索出一条既“破”又“立”的重生之路。“两高”企业关停、矿山产业整治、毛竹产业撤退、生猪产业整规……衢州传统产业的一次次强有力倒逼转型,民间智慧在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被激活,愈挫愈勇的衢州人一次又一次地高喊着:“重头再来!”负重前行。

  选择相信未来,就是选择了一个长远的打算。春天来了,聪明的人不会徒劳无功地修补河面上的冰缝,而是要造一艘驶向春天的航船。

  于是,控制、退出、品质、跨界、融合、绿色、创新等新理念开始成为衢州的战略选择。

  于是,治水造景、美丽经济、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等新思路开始成为衢州的创业路径。

  于是,建立项目落地决策咨询机制,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要求,三产联动、区域联动、产城融合,明确禁止发展、限制发展、优先发展、优化发展的产业规划。

  于是,在全省11个地市中率先推出创新驱动生态体系建设规划,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竞争的先机。

  特色竞争、410产业工程、六大百亿工程等一系列涉及衢州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举措接踵落地;

  迎接呼啸而来的高铁时代,从“打通道”转向“做枢纽”,从“路联网”建设转向“物联网”建设,实现冲出盆地、“衢通四省”梦想,同时启动衢江航运开发,再现衢江千帆竞逐、奔向大海的梦想;

  坚持改革创新,围绕“绿色发展”主题,以“四件大事”为载体,全力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衢州发展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抓手、得实惠;

  突出平台建设,突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高端化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更加明确,国家级绿色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继挂牌,浙江中关村落地衢州,娃哈哈等一批依托生态资源的大型企业入驻园区。

  在转型中发展,在创新中重生,已成为衢州产业重新出发的嘹亮号角。

  巨化实施“12345”战略,正在转型中;元立凭借民营企业的智慧,顶住了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开山华丽转身,膨胀螺杆发电机实现两个全球“唯一”;通天星引领新潮流,制订制革行业污水处理标准。

  文旅融合与衢州坚守三十年的良好生态不期而遇,这是大自然对衢州的眷顾,是历史给衢州留下的财富。获批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出台衢州乡村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文化正以基因突变的方式融合、改造、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回望过去的三十年,最令衢州人骄傲的是经济发展了,生态红线守住了,那片青山护住了,那江清水保住了,那丝乡愁留住了。”一位从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多年的资深专家动情地说。

  当今社会是一个无处不联网、处处皆计算的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奔腾、技术爆炸的信息时代,是一个孤独着又互联着的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的大变革时代,是一个新的工业革命悄然到来的大转型时代。在现代产业思维推动下,工业化向次工业化过渡,后碳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转化,现代产业体系向寻求新业态、新模式转变。

  跳出盆地看衢州、冲出盆地求发展的产业转型继续在奔跑的路上,怀揣对特色的坚守、对梦想的期待、对规律的敬畏、对现实的勇敢,智慧的衢州人必将走出一条超常规的重生之路,前景灿烂如花。


  30年,永不言弃,实现转型跨越


  变是常态,不变的是信念,以不变应万变是路径选择的硬道理。扛住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冲击,顺应潮流、积极探索、冲出盆地,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这是一场饱含泪水和汗水的远行,考验着决策者的定力和远见。

  昨天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明天将走向何方?这是摆在每一届决策者面前的现实之问。区域发展的战略顶层设计决定战术制定,更决定发展的走向、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历史和自然两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衢州独特的区位特点、人文特点。9000年的农耕文明,传承给衢州的是一部厚重的农业史和自我封闭、小富即安的盆地思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三十年来,决策者们登高望远、顺风而呼、上下求索衢州冲出盆地的“起风口”。

  在建市之初的短缺经济年代,把自然资源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出了“把衢州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和化工、建材基地,成为我省联贯闽赣皖三省边境的交通枢纽和商品交流中心。”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顺应对外开放重心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发展格局变化,提出了“把衢州建设成为浙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省重要化工基地,四省边际地区重要商贸城市。”

  二十世纪末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跳出衢州谋划衢州,发挥“四省通衢”的优势,做好“衢通四省”的文章,在区域协作共赢中提高竞争力,成为一种战略选择。提出了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定位——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衢州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提出了“把衢州建成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加工车间,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高素质劳务人员的输出基地,上海、杭州的后花园,四省边际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市。”按照使衢州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先后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等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衢州制造”,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衢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衢州三十年探索实践如一本教科书,有成功、有教训、有经验,这些丰富的直接经验经过一任任市委领导班子的总结提炼,最终上升为延续、理性、科学的顶层设计思维方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被提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衢州怎么办?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战略构想。战略回归本源,战术顺应潮流,目标落地民生,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画卷正在三衢大地上徐徐展开。

  战略指明方向,观念引领行动。衢州三十年发展,是一部战略选择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史。每到时代变革的转折关头、在区域发展的突破节点,通过一次次的观念碰撞、头脑风暴,形成共识再出发:

  1995年建市10周年之际,衢州市委、市政府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继往开来,再创新业”大讨论,推动了全市干部群众思发展、争发展、快发展。

  1998年,适逢改革开放20周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放兴衢”战略,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开放兴衢”大讨论,着力破除封闭排外观念,树立开放开明观念。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市委组织开展了以“深化工业立市主战略,服务工业经济主战场”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要求广大干部群众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对生态文明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2014年,注定将在衢州思想解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3月15日《衢州日报》刊发报道《党课警醒声声慢》,并重新刊发20年前的《衢州,老九的位置能保住吗?》、15年前的《落后了,城里人!思进吧,衢州人!》,引爆了一场“奔跑起来吧,我的衢州”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改革进入深水期、矛盾进入叠加期、社会进入转型期的现实背景下,谁都不可能置身度外,如何诊疗衢州的“慢”病,迫在眉睫。历时八个多月的大讨论,规模之宏大,舆论波及面之广,自我解剖之深切,前所未有,并将深远地影响衢州未来的发展。

  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剩”者为王。改革不相信眼泪,勇者必胜。衢州三十年冲出盆地求发展的探索旅途充满艰辛、曲折,一路走来,感慨万千,但从未言放弃。

  回首衢州三十年战略选择,从模糊到清晰,从传统思维、定向思维转向创新理念、超前思维,从传承农耕文化到创新发展理念,从单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到挖掘培育自身比较优势,从渐进式追赶发展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到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也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留给所有为之奋斗过的衢州人一份温暖的回忆。

  而立之年的衢州,经历了曲折、结束了彷徨、开始了跨越,一切尽在掌握、一切指向未知,但我们可以在过滤、梳理过去中,给重新出发的行囊填充值得珍藏的正能量:

  认清自己是谁。这是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战略可变,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扛住变化带来的各种冲击。衢州的特色在哪里?衢州的优势在哪里?衢州还缺什么?科学理性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认清衢州要冲出盆地该往哪里走。且行且珍惜。

  敬畏发展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正确认识规律,才能科学利用规律,让战略的顶层设计符合发展规律、符合衢州实际。这需要定力、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这样,当历史转身时,我们才能保持思维的清澈。

  坚守创新理念。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衢州实现跨越、冲出盆地的基本路径。三十年的探索,我们有过“农技110”、“万民农民素质工程”、“三民工程”、“创新驱动生态体系建设”等众多的创新实践和成果,让它们与产业发展、时代进步同频共振,方可延长创新成果的生命线,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确立产业思维。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衢州拥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但产业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区域发展只有对接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家产业布局,才不至于被边缘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思维日益深刻地介入产业链条,海西经济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发展新战略先后出台等一系列宏观形势调整的背景下,新思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思维决定判断,判断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衢州准备好了吗?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追求幸福是人民群众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诉求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三十年来,衢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办法和措施;推进“五城联创”、“四件大事”、“平安衢州”、“法治衢州”等工作;在从“南湖时代”走向“衢江时代”的同时,强化规划控制、产城融合。这一切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衢州由此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三十而立,年富力强;三十而立,只争朝夕。历史不是包袱,而是一面镜子,是攀登更高峰的垫脚石,是重整信心,向冲出盆地发起冲刺的新起跑线。


  30年,燃灯前行,构筑精神家园


  烂柯山脚、乌引水渠旁,静静地立着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面写着:“仙霞清泉济金衢,乌引精神耀千秋”。14个字浓缩着一段历史,记录了一种精神。

  1989年8月8日,乌溪江引水工程搁置了19年后终于开工建设。在短短4年时间里,衢州人民以“敢叫高山低头,敢叫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拦截乌溪江,飞过灵山江,跨越10条溪,打穿18座山,终于建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滋润着金衢盆地72万亩田地和数十万人民,被誉为“江南红旗渠”,后来总结提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乌引精神”。

  “乌引精神”是对衢州9000年文明积淀的深刻展示,是对1800多年风雨洗礼的庄严告白,是对800多年儒风浸润的完美回应,更是当代衢州人冲出盆地精神具体而生动的践行。

  建市之初,百业待兴,靠的就是衢州人那股子要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在盆地上崛起的热情和激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燃灯前行三十年,衢州人把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市改造成为现代工业化的浙西大都市和突破盆地思维的开放性城市。

  在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多元化、思维多元化的当下,保持定力、坚守信念,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撑。

  康德曾说过:“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而“一个社会要建立道德信念体系或道德规范体系,需经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过程。”自下而上是自发的过程,而自上而下则是自觉的过程。

  三十年来,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一直在推动着衢州精神的成长和升华。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周元炳、陈桂祥、徐仙凤、汪根林、占祖亿、张进、吴奇龙、徐小宁……因为他们的壮举将永远激励后人。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周天相、钱爱林、陈富连、姜永古、汪南南、毛志浩、陈霞、姜文、江忠红、林小娟、徐萌仙……因为他们的付出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分暖色。

  从1992年提出100字《衢州市市民守则》、2003年确定16字“衢州精神”,到2012年提炼出“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核心价值观”、启动“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自上而下的引领,“最美”之花开遍三衢,成为衢州的一个道德符号、人文符号。

  站在道德高地,直面“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战略目标,衢州人正将“最美”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向东是大海”的敢为人先精神、“不破法规破常规”的改革创新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攻坚克难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彰显着时代特色,散发着人文光芒,是对“最美”精神更高层面的诠释,是对衢州人冲出盆地、创新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

  这是一个国家复兴的伟大时代,也是转型发展的复杂时期;这是信息奔腾的狂欢时刻,也是资讯泛滥的迷离时刻。社会在进步、变幻,理想在彰显、解构,利益在表达、分化。只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谁也无法逃离时代的风浪。

  我们需要精神坐标,更需要精神之锚。文化的引领是确保一种精神得以传承并能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衢州注重挖掘城市人文内涵,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创建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恢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文化礼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举办创业文化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用先进文化理念助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

  让当下告慰过去,让现实告诉未来,生活在一个“三生三宜”的城市,一个生态之美、道德之美、人文之美、创业之美、发展之美和谐融合的城市,衢州人是幸福的。当一种充满正能量的风尚流行于我们每天的生活时,当有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撑着我们前行时,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我们冲出盆地的脚步,没有什么力量能动摇我们向着美好梦想进发的信念。

  奔流向东、贯穿盆地的衢江水在三衢大地上画了一个美丽的“Z”字,浙江在她的源头就写下了象征性的符号,这是自然的力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衢州也理应多负一份责任。


  三十而立,潇洒青年。今天,肩负着冲出盆地新的使命与梦想,挥挥衣袖,衢州重新出发。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心中的梦想和追梦的脚步。那么,就让我们深情地为这片土地祝福吧!

录入:zjkhzx.com 来源:网络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郑鑫个人主页(ZjkhZx.CoM) © 2014-2021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Admin@ZjkhZx.CoM 站长QQ:447306017
  • 备案号:浙ICP备15004175号-1
  • 本站文章部分转载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 来函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