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这一天对杨林镇杨林村的吕永贵而言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今年第一次试种的芦苇稻迎来丰收。
走在秋日的田埂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金黄,连微风中都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45岁的吕永贵是全县的种粮大户,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能迅速判断粮食的品质好不好以及这种种植模式是不是能带来好的效益。
“以前在其他地方见过芦苇稻,但是县内没有。今年农业局给了我一些种子,让我试种。”芦苇稻跟普通稻子不同,在水沟和深水鱼塘这种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充分了解芦苇稻的生长习性后,吕永贵萌生了在芦苇稻田里稻鱼共生模式。“这五、六亩的田和鱼塘都荒了20多年了,也很适合种植芦苇稻,水稻下面就是鱼儿栖息的好地方。”打定主意,吕永贵将这片鱼塘种满了芦苇稻,又在里面放了2000多尾鲤鱼、草鱼、鲫鱼等鱼苗。
为什么要将水稻种植在池塘里?有什么优越性呢?县农业局农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郑校平介绍,芦苇稻新品种单株平均直径达9.28MM,高度能达160CM以上,比常规稻高出很多。水稻主要怕病虫害,然而芦苇稻的根生长在至少水深60公分,病虫害无法到达,甚至会掉入水中成了鱼儿的盘中餐。
“芦苇稻种在水塘里不需要喷洒一点农药。同时鱼粪又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帮助水稻生长。可以说,是真正的生态米,纯绿色食品。”郑校平解释道,一般亩均能产1000至1200斤,价格也比普通水稻产的大米高。
“水稻收割了,这些鱼再养些日子,慢慢卖。”吕永贵露出满足的笑容。县水利局水产站站长解释,因为芦苇稻有很强的净水能力,能有效吸收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能保证鱼塘的水质良好,且保持恒温,和芦苇稻一块“长”的这些鱼品质更好了,产量高且味道更鲜美。
“今年芦苇稻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明年吸取经验,继续种植。”吕永贵告诉记者。
“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很好地提高了田地的利用率,是‘千斤粮、万元钱’模式的具体实践,很值得推广。”郑校平表示。
